分类学 | Classification

基本内容

编辑 语音即教义神学的各项课题。

上帝论

基督教神学对上帝的存在和属性的论证和阐述。①上帝的存在。上帝的存在就教义来说不是基于论证,而在信仰。作为神学的课题,历史上则有不少神学家对之作出种种论证。他们虽在教义上都承认上帝的存在,但在论证方法上却常常各执一端。其要者大致有:(a)本体论论证。首先由安瑟伦提出。他用先验的推理法从上帝的概念出发,故又被称为先验论证。他引用《圣经·诗篇》14篇1节中“愚顽人心里说,没有上帝”论证说:当愚顽人提及“上帝”时,其含意即“最完备者”。然而“完备”必须包括“存在”在内,如说它不存在,便是自相矛盾。此论证提出不久,即被隐修士高尼罗批驳,指出人不能以具有海外仙岛的概念来证明仙岛确实存在。托马斯·阿奎那亦不承认此论证的合理性。康德赞同阿奎那的意见,认为“存在”不能用作逻辑宾语。笛卡儿黑格尔等则认为对这项论证加以补充后,仍有一定的价值。(b)宇宙论论证,这一论证的根据为亚里斯多德的因果律。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处于一系列的因果关系中,后因为前因之果。如追溯诸因之因以至于无穷,必须肯定最初有一个无因之因,即上帝。或用运动来说明,认为上帝是最初的“不被推动的推动者”。这一论证也受到一些哲学家的反驳,如休谟认为不能肯定宇宙间确实存在着因果规律;康德认为不能从“现象界”的因果关系推出“超现象性”的上帝;罗素认为不能做出最初必有“无因之因”的臆断。(c)目的论 (或宇宙设计论)论证。认为宇宙所呈现的“规律性秩序”表明必有一位宇宙的“创造者”或“设计者”按既定目的而作出安排。此论证与宇宙论论证依据对现象世界的观察而作出推论,故又被称作后验论证。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五项论证”前四项皆属宇宙论论证;第五项即目的论论证。(d)道德论论证。为康德从认识论角度对上述三种传统论证,作了彻底否定的批判后提出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否定这些论证并不能作为上帝不存在的反证。他根据人类伦理生活的需要,用实践理性观点提出此论证,认为必须以上帝存在为前提才能保证善与幸福的最终统一。他的绝对命令说,有时亦被视作其道德论证的组成部分。除上述四种论证之外,有些现代神学家还从人类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其他论证。当代神学家汉斯·孔所著《上帝存在吗?》一书,对从笛卡儿以来的各种有神论论证作了肯定性的评述。②上帝的属性。基督教相信上帝具有最崇高的本性和各种属性。各派神学家对如何认识这些属性存在着争论。传统神学认为,除由上帝通过启示直接向我们显示外,人们还可通过两种途径来认识上帝。一是用否定法来肯定上帝的种种属性。例如否定上帝是有限的,来肯定他是无限的;否定上帝的可变性而肯定上帝是恒久不变的等等。二是类比法,即将人们从经验中获得的某些属性概念,如善良、崇高、明智、慈爱等,提到最高的程度,类推出上帝的属性。类比法以承认上帝和人之间有共通性或相似性为前提或基础,属于自然神学。中世纪后期,经托马斯·阿奎那的提倡而受到普遍重视。18~19世纪新教神学家曾对类比法表示怀疑。他们在康德哲学的影响下,认为现象界的任何属性都不能引申来说明超越性的上帝。巴特完全否定类比法,强调上帝与人的远离、差异和隔绝;而认为除了上帝自己向人显示(启示)之外,世人绝无其他途径得以认识上帝。对上帝诸属性的分类和理解,各派也有分歧。传统神学将之分为:(a)形而上的属性,即凭否定法而认识的属性;其中有上帝的自存性(不赖它因而独立自存)、统一性(神性不能分割,不由多元组成)、无限性(包括永恒,不受时间限制)、遍在性(不受空间限制,又称无所不在)、不变性(受亚里斯多德哲学的影响,认为可变即意味着不完全,上帝是纯粹的实有;因而排除任何潜能或可能性)。(b)道德的属性,即凭类比法而推论出的属性,如上帝的全知、全能、自由、圣洁、公义、善良、慈爱等。近代神学家多认为上述分类法系纯理论的或臆测性的,并主张将上帝的属性分为圣爱的属性(如智慧、信实、正义、恩慈)和绝对的属性(如全能、全知、遍在、永恒等)。对各种属性的解释,各派也各有不同或侧重。如现代过程神学的怀特海哈尔特松恩强调创造是一个无穷演变的过程;上帝既可视为万物原始之因,但也随着宇宙的演化而存在于整个过程之中;并否认上帝的自存和不变等属性。位格神学如布莱特曼、纽德逊等则强调位格是上帝最高最实在的属性,甚至否定无限性而提出“有限上帝”的概念。③三一论。基督教基本教义之一,认为上帝既是一神,又包括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圣经中并无“三一”(或三位一体)一词,但后世的正统派教会根据圣经记载,认为上帝通过圣父、圣子、圣灵的行动或表现,显示其本体。从理论上说明既三又一的关系,素为神学上一大难题。东西两派教会都认为此条教义是“奥秘的启示”,只能凭信仰接受,无法用理性说清。但历代不少神学家仍长篇累牍地企图作出合理的解释。如奥古斯丁用心灵的“记忆理解和意志”,或人与人之间的“爱者、被爱者和爱本身”为喻,来说明三一的关系。这种类比法为托马斯·阿奎那所继承。东派神学家如迦帕多西三教父之一的巴西勒曾以彼得、雅各、约翰为喻,来表示三位具有同一的人性,但被认为有过份强调三位独立之嫌。后来神学家用“位格互渗”或“实质交流”的学说来保证不陷于三神论。这两种不同的侧重或倾向,在现代神学中仍有所反映。④上帝的创造和管理。基督教相信上帝为世界万物的创造主:(a)上帝超乎一切被造之物,排除认为上帝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泛神论;(b)物质世界为上帝所造,并被上帝认为“都是好的”(《创世记》),否认物质本身为恶,排除如摩尼教诺斯替教的二元论;(c)上帝创造世界以后,不是丢下不管,而是继续主宰、管理世界,不同于某些史前和古代宗教中的逊位神或近代自然神论观念;(d)上帝为一切存在的本原。基督教传统神学还主张上帝“从虚无创造”。这意味着:(a)不是用原来就存在着的质料制造;(b)创造在时间上有一个开端。自从奥古斯丁接受从虚无创造和“时间存在于创造之内”而不是“创造发生于时间之内”以来,从虚无创造说便在基督教神学中居于主流。关于上帝如何创造世界的问题,传统神学根据《创世记》第1~2章的记载,认为是在6天时间内按一定的次序“各从其类”创造的;最后上帝用泥土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后,基督教神学界内曾发生对创世说应如何理解的争辩。基要主义根据“圣经文字灵感说”,坚持必须按照圣经的字句来相信,坚决反对进化论。也有人认为《创世记》所说的6天,可解释为6个阶段;因而圣经所载创造过程和进化论的主张大体吻合。现代派神学家则认为,圣经反映古代希伯来人的自然观,带有神话成分,从而摈弃文字灵感说而只接受圣经的宗教灵性的涵义;并认为圣经不是自然科学的著作,而是宗教经典,故基督徒在自然科学方面,完全可以接受进化论。这一派神学家多认为上帝的创造不是在历史上某一特定时间一次完成,而是贯穿于整个宇宙进化演变的过程中;宇宙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都是上帝创造的体现。这一观点常被称为持续创造论。科学家和天主教神学家德日进即持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