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网录| Webliography

2学科史 与 逆向学习

台湾大学吴展良教授:西方理性观念史

科学史评话(吴京平)

工业的革命01-海盗与夺宝

工业的革命02-王下七武海

工业的革命03-万历十五年

工业革的命04-重生

工业的革命05-化学又不是炼金术

工业的革命06-光荣的革命

工业的革命07-银还是金

工业的革命08-工业革命

工业的革命09-月光协会

工业的革命10-两遇贵人

工业的革命11-伙伴还是对手

工业的革命12-风驰电掣

科学声音

3. 目录学 与 逆向学习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 。”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数字人文”视野中的目录之学——以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目录为讨论对象
王贺 
“在互联网搜索引擎和数据库出现之后,绝大多数目录、索引的工作都已被自动生成的检索结果和在线‘机读目录’等形式取代。作为专门之学的传统的目录学(这是就其狭义而言的,并非是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广义的目录学),固然在古籍整理、研究中不断发展,但面对《新月》在内的近现代文献,面对新的学术与知识生态,已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实用性、当代性,而使自身成果成为了资料室、图书馆中的‘遗迹’,乏人问津;面对当代浩瀚无边、旋起旋灭的网络文献,更使人感到任何人力编制一目录、索引的徒劳、无力。”
“如果说目录的历史漫长而悠远,那么,索引自诞生之日起,堪称知识分类生产的新工具,被发明用于加工、利用原始文献资料。作为‘二次文献’的索引,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生产的效率,促进了知识的积累、学术的发展,拓展了人类思维的疆界,将其誉之为全球知识史、文明史上的一大革命,也毫不夸张,但如今美人迟暮、英雄难有用武之地,其前路何在,不得不引人深长思之。”

4经验谈 与 逆向学习

  

钟道隆逆向英语学习法(说白了,就是听写+背诵+运用)
可可英语 经验谈

名家故事

:季羡林自言幼时闲暇爱读《彭公案》、《施公案》、《洪公传》、《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醉如痴
季先生自言最服陈寅恪先生的考据功夫,陈寅恪先生也是别具一格的异人,读遍东西洋名校,只取学问,不取学位。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按】:梁漱溟著作是每一个中国人想要了解儒学的除了孔子,王阳明著作之外的必读书,知行合一真的难能可贵。并且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不管你走到哪里,要了解我们和别的族裔的异同最好的观察窗口就是梁漱溟的著述和言行。

梁漱溟著作在线

自学小史序言
我想我的一生正是一自学的极好实例。若将我自幼修学,以至在这某些学问上“无师自通”的经过,叙述出来给青年朋友,未始无益。于是着手来写《我的自学小史》。
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有受用。反之,未曾自求者就不切实,就不会受用。俗语有“学来的曲儿唱不得”一句话,便是说:随着师傅一板一眼地模仿着唱,不中听的。必须将所唱曲调吸收融会在自家生命中,而后自由自在地唱出来,才中听。学问和艺术是一理:知识技能未到融于自家生命而打成一片地步,知非真知,能非真能。真不真,全看是不是自己求得的。一分自求,一分真得;十分自求,十分真得。“自学”这话,并非为少数未得师承的人而说;一切有师傅教导的人,亦都非自学不可。不过比较地说,没有师承者好像“自学”意味更多就是了。
像我这样,以一个中学生而后来任大学讲席者,固然多半出于自学。还有我们所熟识的大学教授,虽受过大学专门教育,而以兴趣转移及机缘凑巧,却不在其所学本行上发挥,偏喜任教其他学科者,多有其人;当然亦都是出于自学。即便是大多数始终不离其本学门的学者,亦没有人只守着当初学来那一些,而不是得力于自己进修的。我们相信,任何一个人的学问成就,都是出于自学。学校教育不过给学生开一个端,使他更容易自学而已。青年于此,不可不勉。
此外我愿指出的是,我虽自幼不断地学习以至于今,然却不着重在书册上,而宁在我所处时代环境一切见闻。我还不是为学问而学问者,而大抵为了解决生活中亲切实际的问题而求知。因此在我的自学小史上,正映出了五十年来之社会变动、时代问题。倘若以我的自述为中心线索,而写出中国最近五十年变迁,可能是很生动亲切的一部好史料。现在当然不是这样写,但仍然可以让青年朋友得知许多过去事实,而了然于今天他所处社会的一些背景。
【按】:张舜徽先生在我看来是当代最具真才实料的历史学家之一,80年代初常在华中师大桂子山校园的路上看见他拄着拐杖和学生交谈,他还到我们在西六舍的寝室里聊过天。

张舜徽:自学可以成才

7岁时,父亲以王筠的《文字蒙求》为其发蒙读本,稍长即读《说文解字》。16岁后,张舜徽开始研究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并于17岁时撰写了《尔雅义疏跋》一文,指出《尔雅》、《说文》的异同和郝氏《义疏》不足之处,这是他一生上千万字的浩博著作中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也是他考证文字的开端,他对文字和训诂的兴趣与功底就是这时培养起来的。

著名思想史家蔡尚思认为解放后能称得上国学大师的,“似乎也只有柳诒徵、钱穆和张先生等少数人。”而这三人均系自学成才。就是作出这一评价的蔡尚思教授自己虽非全靠自学,但早年也有一段自学经历;

以下是百度百科介绍中提及的:

蔡尚思教授出身于泉州德化的普通农家。少时曾从事农牧劳动。1913年入塾启蒙,后入德化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1921~1925年入福建省立第十二中学(今永春一中),1925~1928年在北京自由听讲,并相继考入孔教大学国学研究科和北京大学国家研究所。1930年代曾入住南京国家图书馆,遍读历代文集。这对他后来一生的成就助益极深。他认为,大图书馆是“太上研究所”。